追风筝的人-15

歌词
哈桑送给阿米尔的生日礼物更加重了阿米尔内心负担,
饱受良心折磨的阿米尔,终于用一个卑劣的谎言彻底断送了他与哈桑间的一切。
请继续收听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
演播:徐涛
喀布尔的夏天罕得下雨,天空一碧如洗,阳光像烙铁般灼痛后颈。
整个夏(春)天我和哈桑在溪流打水漂,到得夏天它们也干涸了。
黄包车嗒嗒走过,扬起阵阵灰尘。
午间祈祷时分,人们到清真寺去行十次“晌礼”,
跟着随便找个荫凉的地方躲进去,等待傍晚的凉意。
夏天意味着漫长的学校生活,
坐在密不透风的拥挤教室里面,浑身大汗地学着背诵《可兰经》的经文,
和那些饶舌而奇怪的阿拉伯单词作斗争;
夏天意味着听毛拉念念有词,用手掌拍死苍蝇;
意味着一阵和风吹过,带来操场那边厕所的粪便气味,
在那形影相吊的歪斜篮球架旁边吹起尘雾。
但爸爸送阿里和哈桑去车站那天下午,天下雨了。
雷轰电闪,天空灰沉沉的。
顷刻之间,大雨倾盆而至,哗哗的雨声在我耳边回荡。
爸爸本来要亲自送他们到巴米扬,但阿里拒绝了。
透过我的卧房那扇被雨水湿透的模糊窗户,
我看见阿里拖着个孤零零的箱子,
里面装着他们全副身家,走向爸爸停在大门外的轿车。
哈桑的毯子紧紧卷起来,用绳子系住,背在他身后。
他把所有的玩具都留在那间四壁萧然的斗室了,
隔天我发现它们堆在屋角,如同我房间里面的生日礼物。
雨珠刷刷流下我的窗户。
我看见爸爸将行李厢的门摔上。
他浑身湿透,走向驾驶座那边,斜倚着身子,向后座的阿里说些什么,
也许是作最后的努力,以便让他回心转意。
他们那样交谈了片刻,爸爸身上湿淋淋的,弯下腰,一只手放在轿车的顶篷上。
但当他站起身来,我从他松垮的肩膀看出,
我与生俱来的那种熟悉的生活已经一去不返了。
爸爸上车,车前灯亮起,在雨水中照出两道灯光。
如果这是哈桑跟我过去常看的印度电影,
在这个时候,我应该跑出去,赤裸的双脚溅起雨水。
我应该追逐着轿车,高声叫喊,让它停下来。
我应该把哈桑从后座拉出来,
告诉他我很抱歉,非常抱歉,
我的眼泪会跟雨水混在一起。
我们会在如注大雨中拥抱。
可这不是印度电影。
我很抱歉,但我不会哭喊,不会追逐那辆轿车。
我看着爸爸的轿车驶离路边,
带走那个人,那个平生说出的第一个字是我名字的人。
我最后一次模糊地瞥见哈桑,他坐在后座,
接着爸爸转过街角,那个我们曾无数次玩弹珠的地方。
我退后,眼里只见到玻璃窗外的雨水,看上去好像熔化的白银。
时间到了1981年3月有个年轻的妇女坐在我们对面。
她穿着一身橄榄绿服装,黑色的披肩将面部包得严严实实,以抵御深夜的寒意。
每逢卡车急刹或颠簸过路面的凹陷,她就会出声祈祷,
每次汽车的高低起伏总伴随着她的“奉安拉之名”。
她的丈夫身材矮壮,穿着破旧的裤子、天蓝色的长袍,
一手抱着婴儿,空出来的那只手用拇指转动着念珠。
他嘴唇开合,默默祈祷。
同行的还有其他人,总共十来个,包括爸爸跟我,
行李箱放在我们两腿之间,盘膝坐在被帆布包起来的后斗上,
跟这些陌生人挤在一起,搭乘这辆破旧的俄国卡车。
我们凌晨两点离开喀布尔,自那时起我的内脏就已经翻江倒海。
虽然爸爸没有说什么,但我知道在他眼里,
晕车是孱弱无能的表现——这可以从他的脸色看出来,
有好几次,我的胃收缩得厉害,忍不住呻吟,他的表情很尴尬。
那个拿着念珠的矮壮男人,问我是不是要吐了,我说可能是。
爸爸把头别开。
那男人掀起帆布的一角,敲敲驾驶室的窗门,要求司机停下来。
司机卡林是个黑瘦的汉子,一张老鹰般的脸上留着小胡子,他一边摇头一边喊。
“让他撑住,我们离喀布尔太近了。”
爸爸低声咕哝了几句。
我想告诉爸爸我很抱歉,但刹那间我满嘴唾液,喉底尝到胆汁的苦味。
我转过身,揭起帆布,在行进的卡车一边呕吐起来。
在我身后,爸爸正向其他乘客赔不是,
仿佛晕车是犯罪,仿佛人们到了十八岁就不应该晕车。
我又吐了两次,卡林这才同意停车,
大部分原因还是因为担心我弄脏他的车,他赖以谋生的工具。
卡林是个蛇头,从被俄国人占领的喀布尔,
将人们偷偷运到相对安全的巴基斯坦,这在当时可是日进斗金的生意。
他把我们载往喀布尔西南170公里外的贾拉拉巴特,
他的堂兄图尔在那边接应,负责再送逃难的人一程,
他有一辆更大的卡车,会载着我们通过开伯尔隘口,去往白沙瓦。
卡林把车停在路旁,这时我们在玛希帕瀑布以西数公里的地方。
玛希帕——它的意思是“飞翔的鱼儿”——是一处山峰,壁立千仞,
俯览着下面1967年德国人为阿富汗援建的水电站。
数不清有多少次,爸爸跟我路过那座山峰,前往贾拉拉巴特,
那个遍地柏树和甘蔗的城市是阿富汗人过冬的胜地。
我从卡车后面跳下去,跌跌撞撞走到路边布满尘灰的护栏。
我嘴里涨满了唾液,那是快要呕吐的征兆。
我蹒跚着走近悬崖边,下面的深渊被黑暗吞噬了。
我弯下腰,双手撑在膝盖上,做好呕吐的准备。
在某个地方传来树枝劈啪作响的声音,还有猫头鹰的叫声。
寒风微微拂动树枝,吹过山坡上的灌木丛。
而下面,水流在山谷淌动,传来阵阵微弱的声音。
我站在路肩上,想起我们如何离开家园,那个我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
仿佛我们只是外出下馆子:
厨房的洗碗盆堆放着沾有肉丸夹饼残渣的盘子,
盛满衣物的柳条篮子摆在门廊,
被褥还没叠好,衣橱里挂着爸爸做生意穿的套装。
起居室的墙上仍挂着壁毯,我妈妈的图书仍拥挤地占据着爸爸书房里的架子。
我们出逃的迹象很微妙:
我父母的结婚照不见了,
爷爷跟纳达尔国王站在死鹿之前合影的那张老照片杳然无踪。
衣橱里少了几件衣服。
五年前拉辛汗送我的那本皮面笔记本也消失了。
早晨,贾拉鲁丁——五年来的第七个仆人,兴许会以为我们出去散步或者兜风。
我们没有告诉他。
在喀布尔,你再不能相信任何人——
为了获得悬赏或者因为受到威胁,人们彼此告密:
邻居告发邻居,儿童揭发父母,
兄弟陷害兄弟,仆人背叛主人,朋友出卖朋友。
我想起歌手艾哈迈德·查希尔,他在我13岁生日那天弹奏手风琴。
他和几个朋友开车去兜风,
随后有人在路边发现他的尸体,有颗子弹射中他的后脑。
那些人无所不在,他们将喀布尔人分成两派:告密的和没有告密的。
最麻烦的是,没有人知道谁属于哪一派。
裁缝给你量身时,你几句无心快语可能会让你身处波勒卡其区的黑牢。
对卖肉的老板抱怨几句宵禁,
你的下场很可能是在牢栏之后望着俄制步枪的枪管。
甚至在吃晚饭的桌子上,在自家的屋子里,人们说话也得深思熟虑——
教室里面也有这样的人,他们教小孩监视父母,该监听些什么,该向谁告发。
我深更半夜在这路边干什么呢?
我应当躺在床上,盖着毯子,身旁放着一本毛边的旧书。
这肯定是一场梦,肯定是。
明天早晨,我会醒来,朝窗外望出去:
人行道上没有那些阴沉着脸的俄国士兵在巡逻;
没有坦克在我的城市里面耀武扬威,它们的炮塔活像责难的手指那样转动;
没有断壁残垣,没有宵禁,没有俄国军队的运兵车在市场上迂回前进。
这时,我听到爸爸和卡林在我身后讨论到了贾拉拉巴特的安排,持续了一根烟的时间。
卡林一再向爸爸保证,
他的兄弟有辆“很棒的、质量一流的”大卡车,到白沙瓦去可谓轻车熟路。
“他闭上眼也能把你们送到那儿。”
我听见他跟爸爸说,他和他的兄弟认识把守关卡的俄国和阿富汗士兵,
他们建立了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
这不是梦。
一架“米格”战斗机突然从头顶呼啸而过,仿佛在提醒这一切都是真的。
卡林扔掉手里的香烟,从腰间掏出一把手枪,射(指)向天空,
做出射击的姿势,他朝那架米格吐口水,高声咒骂。
我想知道哈桑在哪里。
跟着,不可避免地,我对着杂草丛吐出来,
我的呕吐声和呻吟声被米格震耳欲聋的轰鸣淹没了。
过了二十分钟,我们停在玛希帕的检查站。
司机没熄火,跳下车去问候走上前来的声音。
鞋子踏上沙砾。
短促的交谈声。
火机打火的声音。
“谢谢。”
有人用俄语说。
又一声打火的火机声。
有人大笑,一阵令人毛骨悚然的劈啪声让我跳起来。
爸爸伸手按住我的大腿。
发笑的那个男人哼起歌来,带着厚厚的俄国口音,
含糊走调地唱着一首古老的阿富汗婚礼歌谣:
慢慢走,我心爱的月亮,慢慢走。
鞋子踏上柏油路。
有人掀开悬挂在卡车后面的帆布,探进三张脸。
一张是卡林,其他是两个士兵,一个阿富汗人,
另外的是一个咧嘴而笑的俄国佬,脸庞像牛头犬,嘴巴叼着香烟。
在他们身后,一轮明月高悬在空中。
卡林和那个阿富汗士兵用普什图语谈了几句。
我听到一点——有关图尔和他的霉运。
苏联士兵把头伸进卡车的后斗,
他哼着那首婚礼歌谣,手指敲打着卡车的后挡板。
虽然月色昏暗,我还是能看到他的炯炯目光,扫视过一个又一个的乘客。
尽管天气寒冷,他的额头仍有汗珠渗出。
他的眼光落在那个戴着黑色披肩的妇女身上,
他眼睛死死盯着她,朝卡林说了几句俄语。
卡林用俄语简略地回答。
那士兵听了之后转过身,更简略地咆哮了一下。
阿富汗士兵也开口说话,声音低沉,晓之以理。
但苏联士兵高声说了几句,他们两个畏缩了。
我能感到身旁的爸爸变得紧张起来。
卡林假咳几声,低下脑袋,
他说俄国士兵想与那位女士单独在卡车后面相处半个钟头。
那年轻的妇女拉下披肩,盖住脸,泪如泉涌。
她丈夫膝盖上那个婴孩也哭喊起来。
那个丈夫的脸色变得跟天上的月亮一样苍白,
他跟卡林说,求求那个“士兵老爷”发发善心,
也许他也有姐妹,也有母亲,也许他还有妻子。
苏联士兵听卡林说完,连珠炮般叫嚣了几句。
卡林说“这就是他放我们通过的代价,”他说话的时候不敢正视那丈夫的眼光。
“但我们已经付出可观的报酬,他得到了一大笔钱。”那丈夫也说话。
卡林跟苏联士兵交谈。
“他说……他说任何代价都有一点附加费。”
那当头,爸爸站起身。
这回轮到我用手按住他的大腿了,
可是爸爸将其抹开,拔起腿来,他站立的身影挡住了月光。
“我要你跟这个家伙说说,”爸爸说,
他在跟卡林说话,但眼睛直望着那个苏联兵,“你问他的羞耻到哪里去了。”
他们交谈之后,卡林回来说。
“他说这是战争。战争无所谓羞耻。”
“跟他说他错了。战争不会使高尚的情操消失,人们甚至比和平时期更需要它。”
你每次都得充好汉不可吗?
我一边想着,心一边怦怦跳。
爸爸就不能忍哪怕一次吗?
但我知道爸爸不会——忍气吞声不是他的本性。
问题是,他的本性正要送我们上西天。
苏联兵对卡林说了什么,嘴角露出一丝邪笑。
“老爷,这些俄国佬跟我们不同,他们不懂得尊重、荣誉是什么。”
“你说什么?”
“他说在你脑袋射颗子弹一定很爽,就像……”
卡林说不下去,但朝那个被士兵看中的女人努努嘴。
那士兵弹掉手里还没吸完的香烟,取下他的手枪。
看来爸爸要死在这里了,我想,事情就会这么发生。
在我的脑海里,我念了一段从课堂上学来的祈祷。
“告诉他,我就算中了一千颗子弹,也不会让这龌龊下流的事情发生。”
我心思一闪,回到六年前那个冬天。
我,在小巷的拐角处窥视。
卡莫和瓦里把哈桑按在地上,
阿塞夫臀部的肌肉收紧放松,他的屁股前后晃动。
我算哪门子英雄?
只担心风筝。
当时我也怀疑自己究竟是不是爸爸的亲生儿子。
脸庞像牛头犬的俄国兵举起他的枪。
我一边说着,一边拉着父亲的衣袖。
“爸爸,坐下吧,求求你,他真的会朝你开枪。”
逃往白沙瓦之路艰险而坎坷,
父亲尽管落魄,却依然不改英雄本色。
他的所作所为令阿米尔胆战心惊,
而有关哈桑的记忆也时时出现在阿米尔脑海中。
欢迎您明天同一时间继续收听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
专辑信息
1.追风筝的人-1
2.追风筝的人-2
3.追风筝的人-3
4.追风筝的人-4
5.追风筝的人-5
6.追风筝的人-6
7.追风筝的人-7
8.追风筝的人-8
9.追风筝的人-9
10.追风筝的人-10
11.追风筝的人-11
12.追风筝的人-12
13.追风筝的人-13
14.追风筝的人-14
15.追风筝的人-15
16.追风筝的人-16
17.追风筝的人-17
18.追风筝的人-18
19.追风筝的人-19
20.追风筝的人-20
21.追风筝的人-21
22.追风筝的人-22
23.追风筝的人-24
24.追风筝的人-26
25.追风筝的人-27
26.追风筝的人-28
27.追风筝的人-29
28.追风筝的人-23
29.追风筝的人-30
30.追风筝的人-31
31.追风筝的人-32
32.追风筝的人-33
33.追风筝的人-34
34.追风筝的人-37
35.追风筝的人-39
36.追风筝的人-35
37.追风筝的人-36
38.追风筝的人-40
39.追风筝的人-41
40.追风筝的人-42
41.追风筝的人-44
42.追风筝的人-43
43.追风筝的人-45
44.追风筝的人-47
45.追风筝的人-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