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
主持要和朱元璋大半夜讲禅
但既然是讲禅,还是要说点什么的,
于是住持开口了:“施主何方人氏?”
朱元璋答道:“敢烦禅师下问,在下祖籍淮右”。
“所持何业?”
“目下无业,唯四处游侠而已”
住持一听此言,便觉自己判断不错,他准备教训一下这个乡巴佬
“我观施主面相,似有杀气,目下天下大乱,望施主早择良业,
安分守己,闲来无事探研佛道,可悟人生之理”。
朱元璋不动声色的问道:“不知何谓人生之理”
“人生之理即心境二字,我送施主两句真言,望好自揣摩”
“敢情赐教”
“先祖有云:境忘心自灭,心灭境无侵,人生无非虚幻,
得此境界即可安享太平”
朱元璋看着眼前这个面露轻蔑之色的和尚,
沉默良久,突然大笑!
笑声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久久不去。
住持大惊失色,朱元璋站起身来,缓步走向住持,
突然抽出腰间宝剑,将剑架在他的脖子上!
住持再也掩饰不住,惊慌失措,颤声说道:
“你想干什么,如要钱财,可以给你。”
朱元璋厉声说道:“禅师心境如此了得,
为何也会害怕!方今天下,所以大乱,
唯因民不聊生,兵荒马乱,只由隔岸观火!
如天下太平,谁愿游侠,如尔等人,饱食终日,
娶妻生子,只是妄谈心境,苟且偷生,可耻!!”
言毕,朱元璋归剑回鞘,朝自己的禅房走去。
住持此时才发现,眼前的这个衣着简朴的人实在深不可测。
他对着朱元璋的背影大声喊道:“贫僧有眼不识泰山,
敢问施主高姓大名?!”
朱元璋的背影没有停留,越走越远。
住持归房一夜未眠,他的直觉告诉他,
这个人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决定第二天要问个明白。
第二天,他起身后,便跑到朱元璋的禅房,
但已是人去房空,在大殿的墙壁上,
却留着用朱砂写就的的几行大字: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对于陈友谅来说,失败是他所不能承受的,
毕竟一直以来,他都是成功者,
但这次他是彻彻底底的输了。
他认为上次战败的教训在于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水军,
所以他更加用心调教自己的舰队,
应该说陈友谅为我国的造船事业做出了贡献,
后来伟大的郑和船队使用的航船技术和造船技巧就是从陈友谅那里继承过来的,
当然,也算是抢过来的。
这次,他制造了一种秘密武器,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战船,
这种战船高数丈,上下居然有三层,每层都可以骑马来往,
下层只管划船,上下层相隔,这种设计非常科学,
上面打得天翻地覆,下面还能保持动力,
更为可怕的是,每条船外面还用铁皮裹着,
这应该是当时名副其实的航空母舰。
另一个设计就很能体现陈友谅的性格了,
这种战船上下之间的隔音效果非常好,下面只隔一层木板,
就是听不见上面说话,看来陈友谅还是中国隔音技术的开创人之一。
这种设计最大的好处是,能够把人隔绝开,
即使上面吃了败仗,下面还是照样会拼命,
还能防止泄密。反正要跟着我陈友谅一条路走到黑。
这种心思机巧的人,真是不能不服啊。
此时在他下游的朱元璋也不轻松,
他知道上次的失败损失对于财大气粗的陈友谅来说只是九牛一毛,
大户人家,家里有的是粮,碰到灾荒什么的不用怕,
挺一挺就过去了,可是自己还是名副其实的贫农,
手里有的只是那一点从陈友谅手中缴获来的家伙,
万一出点什么事,这个秋风向谁去打?
更让他烦恼的是,陈友谅在上游,他在下游,
让他很不舒服,这种心理其实我们很容易理解,
好比你住在山坡下面,他住山坡上面,
每次都要抬头看人家,很难受。
陈友谅在江里洗脸,朱元璋就要喝他的洗脸水。
陈友谅在江里洗脚,朱元璋就要喝他的洗脚水。
陈友谅在江里撒尿,朱元璋。。。。。。。。。。。。。。。
这个挥之不去的人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
总是高悬在朱元璋的头上,哪有一夜得好眠。
陈友谅有了新式武器,他非常高兴,
从至元二十一年(1361)开始,他不断和朱元璋打水战,
结果是胜多败少,他更加迷信武器的威力。
应该说陈友谅的失败很大原因就是他没有认识到什么样的武器是最强大的,
不是军队的人数,不是武器是否先进,不是强大的舰队,而是人心。
陈友谅很快就会尝到恶果了。
当陈友谅的水军不断取得胜利时,
他的部下向他报告了一个不好的消息,镇守洪都的将领叛变了,
投降了朱元璋,这个消息惊呆了陈友谅。
所谓洪都就是今天的江西南昌,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就有洪都新府之言,
这个地方对陈友谅太重要了,
因为他的吴国首都在江洲(今江西九江),
这两个地方有多近,去过江西的朋友应该知道,
这相当于是在自己眼皮底下安了个钉子。
他决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
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次陈友谅没有匆忙进攻,
从他一贯的军事风格来看,
他是属于那种想了就干,干了再想的人。
他不是一个有耐心的人,
和朱元璋从至正二十一年打到至正二十二年,都是小打小闹,
他没有这个心情和贫农朱元璋闹下去。
他在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在此之前,先忍耐吧,
朱元璋,你终究会露出破绽的。
他确实等到了这个机会。
至元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
张士诚突然向朱元璋北边邻居韩林儿和刘福通发动了进攻,
他攻击的是韩系红巾军的重要据点——安丰(今安徽寿县),
更为致命的是,韩林儿和刘福通都在城中,
一旦城破,他们就完了。
刘福通正在绝望之中,
他向朱元璋送出了求救信,朱元璋收到了,
他找来了刘基商量这件事,刘基不说话,
先问朱元璋的意见,朱元璋认为一定要救,
原因有二,其一,自己也是红巾军,
而且韩林儿从名义上说还是自己的皇帝。
其二最关键的是,安丰是南京的门户,如果安丰失守,
南京也会受到威胁,唇亡齿寒。
这又是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理由,
但刘基反对。
对朱元璋的两点理由作出了逐条批驳。
首先韩林儿已经没有利用价值,去救韩林儿,
不救出来还好,救出来了怎么处理呢。
其次,安丰失守是小事,如果陈友谅趁机打来,该怎么办?!
真是难于抉择啊,朱元璋经过苦苦的思考,
决定还是采取自己的意见,出兵安丰。
刘基十分少有的坚持自己的意见,他拉住朱元璋的衣袖,
不让他走,一定要他放弃进攻安丰的计划。
从这件事情上看刘基,就会发现此人确是奇才,
不但懂得天文地理,厚黑学水平也丝毫不低于陈友谅,
他明白,要想避免弑君的恶名,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君主自己死掉。
刘伯温的名声果然不是白白得来的。
而朱元璋当时(注意这个词)在这方面的水平明显不如刘基。
朱元璋终于率领他的大军出发了。
大错就此铸成。
与三年前他站在狮子山上看着陈友谅一样,
此时陈友谅也在江洲看着他。
一股强烈的喜悦感冲击着他。
至正二十三年(1363)三月初一,
朱元璋出发救援安丰
三月十三日,朱元璋到达了安丰,
安丰失守,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却于乱军中被他救了出来。
这是一个让朱元璋哭笑不得的结果,
不但没有守住门户,反而多了个累赘。
而他不知道的是,一张更大的罗网已经向他张开。
陈友谅正在饶有兴趣的看着朱元璋的表演,
并准备着自己的下一步计划。
洪都背弃了我,我却没有攻击洪都,不是我不想,
只是时候未到,在此之前,我只能忍耐。
当你被那张罗网困住的时候,就是我出击的时候。
朱元璋,我改主意了,我不赶你走了,我要杀了你!
敢于与我为敌,不服从我的人,只有灭亡一途!
朱元璋带着失望的情绪踏上了回应天的路,
看着身边的这个韩林儿,不知该如何是好。
与此同时,张士诚的军队并未就此罢手,在朱元璋撤退的路上,
他们组成小股武装对朱元璋的数万大军不停的进行骚扰,
这个让人厌烦的私盐贩子!
这种不打不逃的游击战术让朱元璋很是恼火,
于是他做出了他军事生涯中最错误的一个决定
进攻庐州!
朱元璋终于钻入了圈套。
庐州就是今天的安徽合肥,此城非常坚固,
而且有张士诚的重兵把守,朱元璋的打算很明显,
他攻下了庐州,就打开了通往张士诚老巢江浙一带的道路,
这也可以算是此来徒劳无功的一种补偿。
但徐达坚决反对他的主张。
救援安丰已经是失策,而现在进攻庐州,坚城之下,
必然难克,如陈友谅此时出兵,必有不测之祸
朱元璋却不以为然,自己出军安丰,陈友谅毫无动静,
此人见识不过如此,有何可惧?
徐达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朱元璋突然大喝一声,打断了徐达,他的眼中燃烧着怒火,
此行不但毫无建树,还给自己弄来个不清不楚的领导。
如此狼狈,回去有何面目见刘基。他下定了决心:
“你不用再说了,我决心已下,必取庐州!”
“出征!”
与此同时,被朱元璋认为毫无见识的陈友谅正在他的行宫里,
最后一次打量着他的王宫,在他身后,站着汉军的所有高级将领。
他一刻也没有闲着,在这里的几十个日夜里,
他已经动员了这个最强大战争机器里所有的潜力,
组成了六十万大军,将乘着无敌的战舰,
对朱元璋发起最后的攻击!
再也不用忍耐了,朱元璋,你的末日到了!
他端起了酒碗,对着他的将领们说出了最后的话:
“此次出征,我军空国而攻,是取不留后路,破釜沉舟之意!
此战有进无退,有生无死!荡平朱逆,只在一役,
天下必为我大汉所有!”
他一饮而尽,将酒碗碎之于地。
“出征!”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四月,
陈友谅率领他的军队开始了自己最后的征程。
也就是在此之前不久,一个人来到了洪都, 这个人叫朱文正。 此人是朱元璋的亲侄子,
他是受朱元璋委派来此地镇守的。
由于洪都的位置很重要,不容有失,
很多人都没有想到朱元璋会把镇守洪都如此重要的工作交给这个嘴上还没有长毛的家伙。
这位朱文正同志一到洪都就留连于烟花之所,整日饮酒作乐,
还谱了曲,让使女们日夜排演。
而军事布防等重要工作则交给下属去操办,自己并不打理。
每次看到朱文正喝得醉醺醺,不省人事,
属下只能摇头叹气,这真是个大爷,
什么也指望不上他了。洪都危矣。。
陈友谅的第一个进攻目标正是洪都。
后人一直为陈友谅的这个决定不解,为什么不直接进攻应天呢,
那样朱元璋将腹背受敌,不堪一击,
陈友谅为什么现成的便宜不捡呢
这似乎是个很难解释的问题,但我相信,
在陈友谅那里,这个问题很好解释。
陈友谅的性格弱点注定了他一定会进攻洪都。
他是一个心黑手狠的人,一直都在背叛和欺骗中生活,
但从心理学上来说,像他这样的人最忌讳的就是被人所背叛,
对一个人而言,他最厌恶的往往就是自己所擅长的。
属于我的东西,一定要拿回来!
攻下洪都,就可以教训那些背叛我的人,
让他们懂得,对我陈友谅要绝对的忠诚!
只许我负天下人,不许天下人负我,是这类人的通病。
当然了,攻下洪都还有很多好处,
此处可以作为进攻应天的基地,进可攻,退可守,
如果攻击不利,也可以控制下游,徐图再战。
纨绔子弟朱文正的各种轶事自然也传到了陈友谅的耳朵里。
这对他而言又是一个极大的鼓励。
攻下洪都,易如反掌!
但他似乎少考虑了一点
以朱元璋之精明,不可能不知道朱文正的言行,
怎么会把如此重要的一个位置交给这样的人?
就在陈友谅向洪都进军的当天,
收到这一消息的朱文正收起了他那套饮酒取乐的行头,
对陈友谅露出了狰狞面目。
专辑信息
10.明朝那些事儿010
11.明朝那些事儿011
12.明朝那些事儿012
13.明朝那些事儿013
14.明朝那些事儿014
15.明朝那些事儿015
16.明朝那些事儿016
17.明朝那些事儿017
18.明朝那些事儿018
19.明朝那些事儿019
20.明朝那些事儿020
21.明朝那些事儿021
22.明朝那些事儿022
23.明朝那些事儿023
24.明朝那些事儿024
25.明朝那些事儿025
26.明朝那些事儿026
27.明朝那些事儿027
28.明朝那些事儿028
29.明朝那些事儿029
30.明朝那些事儿030
31.明朝那些事儿031
32.明朝那些事儿032
33.明朝那些事儿033
34.明朝那些事儿034
35.明朝那些事儿035
36.明朝那些事儿036
37.明朝那些事儿037
38.明朝那些事儿038
39.明朝那些事儿039
40.明朝那些事儿040
41.明朝那些事儿041
42.明朝那些事儿043
43.明朝那些事儿042
44.明朝那些事儿047
45.明朝那些事儿048
46.明朝那些事儿049
47.明朝那些事儿050
48.明朝那些事儿051
49.明朝那些事儿052
50.明朝那些事儿053
51.明朝那些事儿054
52.明朝那些事儿055
53.明朝那些事儿056
54.明朝那些事儿057
55.明朝那些事儿058
56.明朝那些事儿059
57.明朝那些事儿060
58.明朝那些事儿061
59.明朝那些事儿062
60.明朝那些事儿063
61.明朝那些事儿064
62.明朝那些事儿065
63.明朝那些事儿066
64.明朝那些事儿067
65.明朝那些事儿068
66.明朝那些事儿069
67.明朝那些事儿070
68.明朝那些事儿071
69.明朝那些事儿072
70.明朝那些事儿073
71.明朝那些事儿074
72.明朝那些事儿075
73.明朝那些事儿076
74.明朝那些事儿077
75.明朝那些事儿078
76.明朝那些事儿079
77.明朝那些事儿080
78.明朝那些事儿081
79.明朝那些事儿082
80.明朝那些事儿083
81.明朝那些事儿084
82.明朝那些事儿085
83.明朝那些事儿086
84.明朝那些事儿087
85.明朝那些事儿088
86.明朝那些事儿089
87.明朝那些事儿090
88.明朝那些事儿091
89.明朝那些事儿092
90.明朝那些事儿093
91.明朝那些事儿094
92.明朝那些事儿095
93.明朝那些事儿096
94.明朝那些事儿097
95.明朝那些事儿098
96.明朝那些事儿099
97.明朝那些事儿100
98.明朝那些事儿046
99.明朝那些事儿045
100.明朝那些事儿044
101.明朝那些事儿101
102.明朝那些事儿103
103.明朝那些事儿104
104.明朝那些事儿102
105.明朝那些事儿105
106.明朝那些事儿106
107.明朝那些事儿107
108.明朝那些事儿108
109.明朝那些事儿109
110.明朝那些事儿110
111.明朝那些事儿111
112.明朝那些事儿113
113.明朝那些事儿112
114.明朝那些事儿114
115.明朝那些事儿115
116.明朝那些事儿116
117.明朝那些事儿117
118.明朝那些事儿118
119.明朝那些事儿119
120.明朝那些事儿120
121.明朝那些事儿121
122.明朝那些事儿122
123.明朝那些事儿123
124.明朝那些事儿124
125.明朝那些事儿125
126.明朝那些事儿126
127.明朝那些事儿127
128.明朝那些事儿128
129.明朝那些事儿129
130.明朝那些事儿130
131.明朝那些事儿131
132.明朝那些事儿132
133.明朝那些事儿133
134.明朝那些事儿134
135.明朝那些事儿136
136.明朝那些事儿137
137.明朝那些事儿138
138.明朝那些事儿139
139.明朝那些事儿135
140.明朝那些事儿140
141.明朝那些事儿142
142.明朝那些事儿141
143.明朝那些事儿143
144.明朝那些事儿144
145.明朝那些事儿146
146.明朝那些事儿145
147.明朝那些事儿147
148.明朝那些事儿148
149.明朝那些事儿149
150.明朝那些事儿150
151.明朝那些事儿151
152.明朝那些事儿152
153.明朝那些事儿153
154.明朝那些事儿154
155.明朝那些事儿155
156.明朝那些事儿156
157.明朝那些事儿157
158.明朝那些事儿158
159.明朝那些事儿159
160.明朝那些事儿160
161.明朝那些事儿161
162.明朝那些事儿162
163.明朝那些事儿163
164.明朝那些事儿164
165.明朝那些事儿165
166.明朝那些事儿166
167.明朝那些事儿167
168.明朝那些事儿168
169.明朝那些事儿169
170.明朝那些事儿170
171.明朝那些事儿171
172.明朝那些事儿172
173.明朝那些事儿173
174.明朝那些事儿174
175.明朝那些事儿175
176.明朝那些事儿176
177.明朝那些事儿177
178.明朝那些事儿178
179.明朝那些事儿179
180.明朝那些事儿180
181.明朝那些事儿181
182.明朝那些事儿182
183.明朝那些事儿183
184.明朝那些事儿184
185.明朝那些事儿185
186.明朝那些事儿186
187.明朝那些事儿187
188.明朝那些事儿188
189.明朝那些事儿189
190.明朝那些事儿190
191.明朝那些事儿191
192.明朝那些事儿192
193.明朝那些事儿194
194.明朝那些事儿193
195.明朝那些事儿195
196.明朝那些事儿196
197.明朝那些事儿197
198.明朝那些事儿198
199.明朝那些事儿199
200.明朝那些事儿200
201.明朝那些事儿201
202.明朝那些事儿202
203.明朝那些事儿203
204.明朝那些事儿204
205.明朝那些事儿205
206.明朝那些事儿206
207.明朝那些事儿207
208.明朝那些事儿209
209.明朝那些事儿208
210.明朝那些事儿210
211.明朝那些事儿211
212.明朝那些事儿212
213.明朝那些事儿213
214.明朝那些事儿214
215.明朝那些事儿215
216.明朝那些事儿216
217.明朝那些事儿217
218.明朝那些事儿218
219.明朝那些事儿219
220.明朝那些事儿220
221.明朝那些事儿221
222.明朝那些事儿222
223.明朝那些事儿223
224.明朝那些事儿224
225.明朝那些事儿225
226.明朝那些事儿226
227.明朝那些事儿227
228.明朝那些事儿228
229.明朝那些事儿229
230.明朝那些事儿230
231.明朝那些事儿231
232.明朝那些事儿232
233.明朝那些事儿233
234.明朝那些事儿234
235.明朝那些事儿235
236.明朝那些事儿236
237.明朝那些事儿237
238.明朝那些事儿238
239.明朝那些事儿239
240.明朝那些事儿240
241.明朝那些事儿241
242.明朝那些事儿242
243.明朝那些事儿243
244.明朝那些事儿244
245.明朝那些事儿245
246.明朝那些事儿246
247.明朝那些事儿247
248.明朝那些事儿248
249.明朝那些事儿249
250.明朝那些事儿250
251.明朝那些事儿251
252.明朝那些事儿252
253.明朝那些事儿253
254.明朝那些事儿254
255.明朝那些事儿255
256.明朝那些事儿256
257.明朝那些事儿257
258.明朝那些事儿258
259.明朝那些事儿259
260.明朝那些事儿260
261.明朝那些事儿262
262.明朝那些事儿261
263.明朝那些事儿263
264.明朝那些事儿264
265.明朝那些事儿265
266.明朝那些事儿266
267.明朝那些事儿267
268.明朝那些事儿268
269.明朝那些事儿042
270.明朝那些事儿223
